2020 知識連結分享 年會

-

很多計畫都會提到舉辦活動、教育訓練、工作坊,但是除了提報出活動參加人數之外,你還提供了甚麼當作成果?我來說說這個帳怎麼算?前一陣子,用了社會影響力思維的名義舉辦了「2020 知識連結分享 年會活動」,我怎麼思考這個活動的價值呢!
首先,從影響力的思維,透過經驗我先設想了四個主要利害關係人,並且推估了他們的可能成果。

主辦團隊

事實上,這個活動是由幾個好朋友所共同舉辦,但是,到了選擇主辦單位的時候,我選擇了社會影響力思維擔任主辦團隊,可惜的是,我並未在宣傳和意象上凸顯粉絲頁(那時候連網站都沒有XD)的角色,所以,看起來還是以個人為主。
因此,結果就是對於影響力思維來說一點增長都沒有。但是,對於舉辦活動的幾個好朋友來說,確實是增加了成就感(自辦活動,還滿員當然爽)、團隊的知名度(有很多人敲碗下一次)、團隊能量(自發的向心力和默契)及人際關係(認識不少人,也強化了友誼脈絡)。
這個能量對於我要準備下一次活動,的確是不可少的助力,對主辦團隊來說,這價值就夠本了。
可以看到,本來演講的錄影,可以對外大量的傳播和宣導,但是,由於講者不願意分享,就減少了知識分享的樂趣,也無法吸引更多的人,沒辦法像TED一樣,創造出可流傳的媒體,那就無法擴大吸引更多能量。

參加者

參加者是公開報名,由於宣傳活動報名的管道以我個人的平台為主,很顯然的大部分的參加者,來自於我的朋友圈,主要是希望他們來到這個分享會,可以獲得知識的啟發。會後的線上回饋得到了1/3人的回饋,問到是否因此得到知識啟發,也有對不同講者領域有5-9分的啟發(滿分是10分),得到啟發是有的,很可惜,我並沒有設計願付價格的調查機制,確認這場知識分享的體驗價值。
另外,活動原本要促進交流認識,後來發現這個部分,因為時間的關係,並沒有很成功,下次可以改進。可以明確的是,我跟這些朋友又再一次強化了連結。

講者

這次分享會有10位講者,都是我私下邀請而來,希望他們的登台演講能讓彼此的知識獲得啟發或連結,並且強化他們各自的知識。實際上來看,講者這次確實被精神剝皮了一次,每個人都因為登台而受到很大的壓力,但又由於登台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肯定。
在後續的調查是否有意願再次登台,卻只有得到約莫7成左右的回饋,顯然,仍有3成的講者,認為登台的壓力大於獲得的成就感和知識。
但是,由於分享內容並沒有來得及提早控管,也就無法檢驗當天知識輸出的乾貨量,如果,下次能夠在之前給講者一定的輔導機制,或許可以讓講者和聽者都獲得更多。錄影影片和聽眾回饋,給講者們很多自我檢討的空間,虛線是因為我沒有設計調查機制,也就不知道是否有達到,強化知識輸出的成果。

贊助者

分享會有來自火星學校的講師友情贊助,主要提供給登台的講者不少的建議和指導,贊助者會需要更好的曝光。以這次活動為例,不少講者是來自於火星學校的學員,當然,對於老師的尊重和敬佩,展現在分享內容哩,當然,間接也對於火星學校有一定的助益(當然,也有可能是負效益),由於沒有特別去調查贊助者回饋,所以,未能得知實際效果。
可以確定的是,提出痛點解決方案給某些特定贊助者,或者是,有沒有任何企業需要提升員工的知識,許是未來可以擴大影響力的方向。

感想

從這個活動的成果事件鏈來看,能夠擴大成果的地方還很多,方法也有不少。著眼於參加者,擴大參加者的數量或學習成效,這是兩個好方向,這也是目前許多專業培訓課程在做的事,當然,我們也可以往這個方向去。如果你有影響力思維,你就可以發現,這個學習者,還可將利害關係人分群,你就會發現有更多的機會隱藏在內。著眼於講者,擴大講者不大容易,但是擴大講者的體驗,卻有不少的方法,這點現在很少人做,或許就是社會影響力思維的下一步。至於贊助者,有誰想要吸收這麼多熱情學習者呢?

Share this article

Recent posts

Popular categori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