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 人類福祉框架 Well-being framework

-

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來自於企業或干預對利害關係人在福祉( Well-being )上的變化總和,換言之,我們在評估利害關係人的改變時,往往會得到許多福祉上改變的回饋資訊,包含成就感、收入、就業….等。

當我們在評估利害關係人是否受到企業或計畫干預而改變時,常常會得到五花八門的回饋,往往讓我們陷入混亂,是否有個具體的福祉或改變分類方法,讓利害關係人更能夠聚焦呢?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曾經介紹過,以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所提出的三十個價值元素框架,可以用來代表企業或計畫可以創造的價值,換言之,也可以轉換成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改變,用這三十個價值分類法,有助於正規化利害關係人在回答相同意思,卻有不同用字遣詞的困難。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則是國際社會價值協會(Social Value International)推薦的另外一個參照框架,那就是OECD的人類福祉框架。

OECD對當前對於福祉的定義指的是:人在”當下”對個人、家庭和社區層面的生活條件感受,以及未來維持福祉所需資源量。

在OECD所建構的福祉框架中,當前福祉是由 11 個維度所組成。

這些維度包含

1. 物質條件:收入和財富(Income and wealth)、住房(Housing)、工作和工作質量(Work and job quality)

2. 人們的生活質量因素:健康(Health)、知識和技能(Knowledge and skills)、環境質量(Environmental quality)、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安全(Safety)

3. 聯繫和連結社群: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社會聯繫(Social connection)、公民參與(Civil engagement)

由於利用全國平均水準陳述,往往會掩蓋不同族群人口間的巨大不平等,因此,OECD也透過三種類型的不平等,來觀察當前福祉的分佈:

1. 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例如,男女之間、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等,統稱為橫向不平等。

2. 最頂部和底部之間的差距,例如,最富有的 20% 個人的收入與最貧窮的 20% 個人的收入相比。

3. 剝奪:對於特定福祉或技能的可獲得性,例如最低技能或健康水平。

至於,支持未來福祉的系統性資源,則包含以下四種類型的資本:

1. 經濟資本包括人造資產和金融資產;

2. 自然資本包括自然資產,例如自然資源存量、土地覆蓋、物種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及其服務,例如海洋、森林、土壤和大氣;

3. 人力資本是指技能和和未來人類的整體健康;

4. 社會資本是指促進合作的社會規範、共同價值觀和制度安排。

與個人當下的幸福感指標相比,支持未來的資本指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維持幸福感的廣泛系統。 這些資本絕大部分是屬於公共財的範疇,而不與個人的結果直接相關。例如,個人對他人信任程度的信念,有助於一個國家或地區人際信任的整體氛圍。或是,一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會影響世界的整體氣候。

透過這個框架,我們在評估企業或計畫干預對利害關係人所造成的福祉變化時,有助於設定對應的努力目標,特別是OECD自 2011 年起,How’s Life? 2020 已經是這個系列的第五版本,也非常適合做為企業在設定,改變水準時的基線參考。

OECD well-being framework (Photo source :https://www.oecd.org/wise/measuring-well-being-and-progress.htm)

Share this article

Recent posts

Popular categori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