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影響力分析 應用於大學社會責任(USR)

-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主要教育部於前幾年開始推動的計畫,主要聚焦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面向及各項議題,期許USR計畫在大學社會參與中扮演重要角色與推手。 鼓勵發揮專業知識及創意,改善學用落差;促進在地認同與發展,進而邁入接軌國際之願景。(來自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Photo by Clark Tibbs on Unsplash

原來大部分的大學的課程,都是學校教授在學校的教室中幫學生上課,自從有了 USR 計畫之後,各大學為了要能夠聚焦在地連結,促進與在地的連結,便開始著眼於場域的某些特定對象(長輩、小孩或新住民),希望能夠運用大學的知識力量來協助地方,學校的主動介入,並選擇以場域居民需求為對象,這是發揮大學社會責任的好出發點,這可是學校可以好好發揮創意改變社會的時刻,那怎樣的計畫可以確實達到USR的目標呢?

根據幾所大學的訪談,大學USR計畫有三類型的主要利害關係人,分別是學校老師學生在地對象(本案例為長者),這三類型的利害關係人。
這裡我用某個大專院校的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提案希望能夠落實社區長者關懷為例,其實,你也這也可以將這個主題換成協助小農行銷農產品原住民兒童教育新住民融入社會等方向的基本模型。

當我們以社會影響力分析的角度,探討學校怎麼安排USR的課程的產出成果。我們可以採用 成果事件鏈(Value chain) 的分析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分別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透過將計畫所執行的每個活動,逐一檢視活動如何對利害關係人造成改變,再來確認這些改變( or 成果)是否和目標相符。

學生 被改變了嗎?

由於這是大學所提案的計畫,培育學生絕對是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因此,不少學校以現有課程進行組合調整,提出配合解決在地議題的課程模組,這個方式看起來完美,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生的修課策略卻還是自由的,也就是說,看起來課程組合非常精采,但幾乎沒有一個學生,可以完整接受過這一系列的訓練,A班的30個學生可能來自社工系,是選修了社工相關的課程,導入了在地長輩健康關懷的議題;但B班資訊系的50個學生選擇了,程式軟體撰寫,以社區長者關懷所需要的智慧手錶撰寫了程式;C班的20個學生選修了創新創業的課程,學習創新創業知能,並以在地長者關懷提出創業構想。這些學生都是在原有的學制架構下學習知識或技能,但是,這個課程有改變他們嗎? 有提供給學校的學生更多跨領域的想像或技能嗎?

這些被設定為USR課程的課程,老師通常會採用合作場域的議題,作為課程中的一部分,有些老師會要求學生們前往合作場域進行調查,提出解決服務或方案,讓學生們在原有專業課程中,擴大了應用於場域的想像,對於該門知識的深度或許較過去更為印象深刻。

社會影響力思維繪製(點擊圖片可以看互動圖)


如果進一步,由學生在課程中提出場域所遭遇問題的服務或產品,那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知識,還需要前往場域與當地利害關係人互動,這樣的互動有助於更深化彼此的互信感,從設定問題導向的讓同學去找尋解方,這不單是一個課堂作業而已,更是一個對社區長者必須完成的承諾。
可以看到,即便在開課的作法上微調成任務導向的設計,就有可能激發學生和老師的成就感,也才是真正有機會去解決在地的問題,雖然學生做出來的東西,可能都只是原型(Prototype)而已,但,這也可以提供學校育成或社會創新團隊,對於這個解決方案的契機。

社會影響力思維繪製(點擊圖片可以看互動圖)

當然,以上的解說,基本上是透過訪談而「推導」出這些人的改變,注意,這是邏輯推導而已,真的要能辨識出改變,仍然必須要透過調查、訪談或觀察這些利害關係人的回饋,才可以確認這些成果是否產生。

老師 被改變了嗎?

許多學校和老師投入在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中,對許多老師們來說是第一次經驗,他們在於各自的專業上毫無問題,但,帶領學生將專業投入和地方合作,具體要達到的目標為何?
一個學校的USR團隊中經常是由以下人員所組成:學校計畫負責人、人子計畫主持人、計畫協同主持人、配合教學老師、專任助理數名。
大部分學校的這些角色,對於計畫的做法和詮釋,有時候並不一致,特別是學校的大計畫,是由好幾個子計畫組合在一起,大部分對於目標更是無法校準,大部分團隊夥伴知道自己負責要完成哪項活動,例如,開3個微學分課程、舉辦社區分享會、讓學生到社區去訪查…..但這些活動怎麼改變地方,怎麼達成共同目標,卻不一定有共識。

因此,如果透過的影響力思維的成果事件鏈的分析,扣除掉老師個別專業的研究發表之外,或許可以看到,如果老師如果可以親自到社區與社區長者互動,可以有助於確保學生的方向和態度,另外也可以提升自己對在地認知的理解,這種要在地深根的資產,除了可以提高未來教學的品質之物,如果能真正協助解決場域問題,也可以在過程中得到較好的成就感。

場域對象 被改變了嗎?

有時候,我們常看到一個USR計畫提出洋洋灑灑的KPI產出(outputs) 例如: 開設課程60堂、社區活動10場、小農市集2場等。這樣的成果到底有沒有改變了在地問題? 其實從成果事件鏈的分析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模型已經十分簡化,只探討了開設課程及課程帶來的產品或服務,關鍵在於如何讓學校創造出來解決在地痛點產品服務,並且實際運用於目標利害關係人,這是每個USR計畫最需要發揮的地方,各個學校如何將產品或服務導入實際應用,才有可能達到在地社會責任的目標。

成果事件鏈的分析中可以推導出學生或老師進入社區,期待可以帶來社區的陪伴或心靈上的滿足,但我多年在社區服務的經驗,在地人是很容易可以感受到學生的互動,是交差了事或是真正關懷需求,要獲得在地人真正的肯定並不容易,因此,USR學校想要取得這個成果時,必須確保這些環節的正確引導,否則,可別社會責任沒達成,還換來了社會罵名。

要能夠確保與在地互動,不是只有走馬看花式的拜訪調查,可能會需要一段很長時間的互動,才有辦法建立共同目標或共識,所以,有些學校一開始,就選擇在社區開課,而不是只有以社區為調查對象,這樣可以透過和社區成員課程互動深化彼此的關係外,也有助於學校與在地的連結。

小結

因此,我們認為對於社會議題的正確觀察和察覺,仍然是現階段USR計畫重要的課題。價值源於滿足利害關係人的痛點和需求,如果不能了解利害關係人的痛點,則很難找到正確的價值產生點;USR計畫唯有克服此一難關,才能真正改變社會,而社會影響力分析的功效即在此⸺幫助執行團隊找到正確社會創新的起點。

Share this article

Recent posts

Popular categories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Recent comments